中欧之间最近这事儿有点意思。
两边儿同时松动了手脚,把之前僵持了好些年的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(CAI)从冰柜里拿了出来,总算有了点转机。
中国外交部和欧洲议会那天几乎同步宣布,把之前的互相制裁都给撤了,这里面也包括早先因为新疆问题被中国点过名的几个欧洲议员。
这一步啊,可不是凭空来的,是中国外长王毅年初在欧洲那一通跑动打下的底子。
互相松绑,起码把重启谈判的门槛给拆了。
不过,咱也别高兴太早,欧盟那边儿的贸易掌门人汉诺宁紧跟着就放话了,说现在“没打算立刻谈”,还得先掰扯掰扯光伏、电动车这些领域里所谓的“产能过剩”问题。
说起来这事儿能缓一口气,大洋彼岸那位特朗普先生可是“功不可没”。
就在今年4月,他大手一挥,给欧盟的钢铝产品加了30%的税,这下可戳到欧洲的肺管子了,汽车、机械这些看家产业首当其冲。
欧盟委员会一开始有点懵,就弄了个840亿美元的反制清单,可明眼人都看出来,面对美国的霸道,欧洲是真有点束手束脚。
更要命的是,特朗普还跟乌克兰的泽连斯基在台面上吵吵起来,这把欧洲人给吓得不轻——美国人说好的安全承诺还靠不靠谱?德法的调调立刻就软了。
德国总理朔尔茨干脆公开喊话,让那个中欧协定赶紧活过来吧。
法国人更直接,务实得很,扭头就跟中国签了禽肉和种禽种蛋的买卖协议。
欧盟自己肚子也开始闹腾了,2025年一季度,对华贸易逆差一下蹿到了860亿欧元,压力山大。
这关口上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坐不住了,主动找中国聊起了电动车关税那点事儿。
其实双方底子上是互相需要的,这点绕不开。
欧盟是中国最大的买卖伙伴,双方一天做二十多亿美元生意,欧盟在高端制造、环保技术这些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中国呢,一个14亿人的大市场加上完整的产业链,对欧洲企业吸引力不小。
看看行动就知道了:奥地利的施坦克水泥厂在成都的高铁项目干得热火朝天,意大利的普拉达正忙着把广州的皮具基地扩大再扩大,这都是实打实的长线投资,说明欧洲老板们看好这边。
还有那条横跨欧亚的中欧班列,现在一年跑600万标箱货,差不多顶一天30条万吨巨轮的运量。
这条大动脉,就是中欧谁也离不开谁的最好证明。
虽然欧盟内部时不时还在人权问题上絮叨两句,可72%的欧洲公司嚷嚷着要建个投资争端的“快车道”,商界等这个协定落地的急迫心情是一点不掺假。
世界格局这么一变,反而给中欧合作添了把火。
拜登时期费劲巴拉搞的那套“对华技术封锁链”,随着特朗普回来基本就散了架。
美国之前逼着荷兰的光刻机厂家,还对德国的芯片化学品出口指手画脚,这些事儿让欧洲回过味儿来了:跟着美国这么干,自家亏不亏?咱得算算账。
中国这边,也趁着东风,给法国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降了降关税。
默克尔时期就搭好的那个协定的架子,正好现成用上了。
有意思的是,欧洲那边也在给自己留后路,紧锣密鼓地跟印度谈自贸协议,冯德莱恩带着20来个欧盟委员跑到印度,这动作可够大的。
说白了就是“多边对冲”嘛——既不想把宝全押中国身上,又要防着美国单边主义瞎抡大棒。
这种左右摇摆的姿态,恰恰说明欧盟正寻摸着在美中这两个大家伙中间,找出一条对自己更有利的道儿来。
当然,通向批准协定的路肯定不会平顺。
欧洲议会现在吵得更凶了,碎片化严重,得有35%的议员对协定里技术转让的条款到底行不行得通心存疑虑。
北欧国家更是咬死了不松口,非说新疆劳工的待遇不改善,就不按投票键。
欧盟委员会则盯着别的事情不放,担心产业竞争不公平,它新推出的《净零工业法案》白纸黑字写着:2030年欧盟光伏组件自己造的比例得达到40%。
这一条,就把中国那些性价比高的光伏产品挡在门外不轻。
中国解制裁的时候也强调过要“同步对等”,但在欧方看来,老问题依然是心病:知识产权保护、国企补贴这些结构性的疙瘩,解不开不行。
就像比利时中国商会主席说的那话,中欧关系这盘棋,得在“合作、竞争、外加制度性对手”这三重定位里找平衡,确实挺考验智慧。
回看中欧投资协定这跌宕起伏的旅程,它其实挺明白地展示了全球化现在走到了哪一步:当美国带头大哥扔掉自由贸易这面旗,他的老伙计们就得各寻活路了。
特朗普一通猛加关税,没想到歪打正着,反倒给欧亚大陆的经济协作腾出了空间,创造了机会。
但能不能把世界格局震荡带来的这点窗户期,最终变成落在纸面上的协定期果,关键还看中欧双方愿不愿意在谈判桌上各让一步,找到共同接受的规矩。
德国墨卡托研究所那边有报告说,如果协定真能活了,欧盟企业投中国的金额能多22%,中国对欧投资也能涨个19%左右。
这对眼瞅着技术性衰退阴影的欧元区来说,不是小补。
话又说回来,地缘政治的风再猛,也许能一时吹弯了合作的腰,可最终牵引方向往哪走的缰绳,还得攥在经济利益手里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盈立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