缠论三系统陷阱:你以为的“稳赢”可能是个坑!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
明明按照“缠论”的三个独立系统操作,结果还是亏得怀疑人生?
去年夏天,我遇到一位老股民老王,他兴奋地告诉我:“缠师说了,三个独立系统叠加,失败概率能降到3.6%!这简直是稳赚不赔啊!”可三个月后,他账户缩水了40%,一脸茫然地问我:“为啥我按公式算的胜率,实战却完全不是那回事?”
1. 数学很美,但市场不按公式走
缠论第九课提到,三个独立系统的失败概率分别是30%、40%、30%,理论上三者同时失败的概率只有3.6%。
听起来很诱人,对吧?
但问题来了——市场不是数学题。
比如,你用一个技术指标(失败率30%),再叠加基本面分析(失败率40%),最后加上资金管理(失败率30%)。
理论上,三者同时出错的概率确实很低。
但现实中,很多人的“独立系统”其实是伪独立——比如用MACD、KDJ、RSI三个指标,本质上都是技术分析,市场一旦转向,三个一起失灵!
老王就是踩了这个坑。
他以为“多指标=多系统”,结果遇到单边下跌,所有技术指标集体失效,所谓的“3.6%失败率”瞬间变成100%亏损。
2. 时间错配:短线止损遇上长线逻辑
另一个常见误区是系统的时间维度不匹配。
缠论提到的三个系统,除了技术面,还有比价关系和基本面。
但很多人忽略了——比价和基本面往往是中长期逻辑,而技术面可能是短线信号。
举个例子:
技术面显示“突破买入”(短线机会);
但基本面显示行业景气度下滑(长线利空)。
如果你用短线止损(比如-5%离场),结果刚卖完,股价又因长线逻辑反弹了。
这就是典型的“滤网不匹配”——三个系统看似独立,实则互相打架。
3. 先精一样,再求多元
新手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“贪多嚼不烂”。
我曾经见过一个交易员,学了缠论、波浪理论、江恩理论,还每天研究财报,结果越做越乱。
他沮丧地说:“每个系统都懂点,但哪个都用不好。”
真正的独立系统,必须是逻辑异质化的:
技术分析(看图说话);
基本面分析(看公司价值);
资金流向(看大资金动向)。
如果三个系统都在“看图”,那本质上还是一个系统。
就像用三根绳子吊木头,如果绳子材质一样,一阵大风可能全断。
4. 先让一个系统稳定盈利
缠师的原意,其实是让你先精通一个系统,再逐步扩展。
就像学武术,先练好一招“直拳”,再学腿法、摔法。
如果连直拳都打不准,组合拳只会更乱。
我的建议是:
1. 先打磨一个系统(比如技术面),做到长期正收益;
2. 找到它的盲区(比如技术面无法预测政策风险);
3. 用真正独立的系统补足(比如加入基本面筛选)。
市场没有“万能公式”,三个系统的核心不是数学计算,而是用规则驾驭不确定性。
否则,再漂亮的概率模型,也只是纸上谈兵。
下次当你听到“三个系统稳赢”时,不妨先问自己:我的系统真的独立吗?
时间周期匹配吗?
如果答案不确定,或许该回到第一步——先让一个系统真正稳定下来。
盈立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